1.本框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涉及政府的权力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以及怎样进行监督两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前几框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政府、理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为第二单元的学习进行提升与完善,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奠定相应的知识基础与理论准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的必要性;知道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在于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活动的参与,提高分析相关材料案例的能力,增强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学会理性、辩证地认识实际问题,同时学会在生活中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认识人民监督政府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培养积极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公民意识与政治素养;明确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认识到我们的政府是法治公正的政府。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
【确立依据】这一点是整框内容的关键,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才能真正理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因此,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2: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确立依据】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分为系统内部的监督和系统外部的监督,只有全面理解了整个体系的设置及相关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教学难点: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
【确立依据】由于学生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问题比较生疏,理解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所以,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2 教法分析
案例分析法:选取“南京梧桐树”事件的案例,从事件的发生、处理到最后的结果的呈现,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讨论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 学法分析
合作学习法:通过对有关问题的小组讨论和探究,使学生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自我探究法:对于有些问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政府决策的三种方式——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及其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将两节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PPT展示】材料:“南京梧桐树事件”,南京市政府为了建设地铁三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于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法国梧桐等树木移栽,让树木为地铁让道,引起了南京市民的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南京网友自发发起“绿丝带行动”,在梧桐树上系上绿丝带以抗议被伐。还有南京市民为拯救梧桐树致信南京市长,呼吁尽快停止移栽行为,召开听证会和论证会,重新论证地铁修建方案。
【设疑提问】你是否支持南京市民拯救梧桐树的做法?南京政府的决策是否做到了科学、民主、依法?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案例。并通过真实素材的展现使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认识到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①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阅读课本46页文字,理解47页孟德斯鸠和王充的观点。
【设疑提问】你是如何理解孟德斯鸠和王充的观点的?权力的监督要靠什么?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得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而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孟德斯鸠和王充的观点,认识到权利的监督要靠民主和法制。
②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民主与法制和监督体系的关系,将学生们分成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分别讨论一个问题,相互补充。
第一个任务是探究如何发挥民主对权力的监督;
第二个任务列举法制对权力的监督案例;
第三个任务是如果对权力的监督只有民主没有法制会怎样?
第四个任务与第三个相反:如果对权力的监督只有法制没有民主会怎样?
【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大家展示,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加以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