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期刊目录 收稿进度 征稿启事 万方网论文检测 新课程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征稿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生活条件的变化,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由原来的疫源性疾病转向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为主的退行性疾病,并有不断上升趋势。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心理、社会因素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关系,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治疗和预防已远远不够,必须重视心理、社会和行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心理发育进入个性定型和个性完善的阶段,心理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上的两面性(即波动性和心理内向性)和矛盾性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智力发育的成熟使意志行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大学生又必须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忽视心理健康,患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据调查,全国高校35.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低年级差于高年级,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现象。心理疾病已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愈演愈烈,大学生成了心理健康的“弱势” 群体。

1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发因素

1.1 激烈的学习竞争是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首要因素

大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不如愿或无法适应新的学习进度,过多过重的学习负担使预期目标与自身能力间失去平衡,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有些大学生因学习成绩和高中差距较大而产生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也有的大学生原来一直是最优秀的,进入人才聚集的大学后体现不出自己的优势,心理上又强迫自己做最好的渐渐的导致产生强迫症。

1.2 个性缺陷是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增多的主要原因

当今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过分看重分数,忽视对孩子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必然会产生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后,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失望、失落感和暂时不能适应的紧张情绪,加上先天遗传、挫折遭遇、应对能力相对较弱等几方面相结合,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1.3 紧张陌生的人际关系中缺乏沟通能力

同学间的攀比、猜疑、瞧不起和相互嫉妒、看不惯别人的行为等均导致大学生心理上不能接纳对方,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善社会交往,进入大学后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把自己局限在电脑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产生病理性电脑综合症。也有的学生由于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而走向自闭,因为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1.4 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恋爱期的情感纠葛

随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大学生已经进入了性意识的觉醒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失恋、单相思、多角恋以及婚前性行为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这种感情抉择往往影响其心理健康,常诱发婚恋症。

1.5 其他因素的影响

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教育问题造成的人格缺陷、 经济困难、亲人患重病或突失等社会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毕业分配、强大的自卑失落感等均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2 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认识

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疾病的病人具有强烈的就医求治要求,对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对自身不适症状及内心痛苦体验深刻,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其心理精神活动无严重紊乱。有的患者常以各种异样的躯体感受为主要表现,这种躯体化障碍是由于长期面对冲突,情绪压抑转化而来的,从而掩盖了以情绪障碍为主的心理疾病的症状。

2.1 心理障碍

是大学生的多发症状,指心理疾病的一种轻微心里异常,多因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性困惑、恋爱、 学习竞争、生活挫折、心身疲劳、心里矛盾冲突,,在遇到刺激或面临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而发生。表现为焦虑抑郁、烦恼孤独、悲伤恐惧、自信心缺乏、悲观固执、失眠、月经不调等全身不适,有自制力能坚持正常学习生活,经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会在短期内恢复健康。

2.2 神经官能症

包括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等一系列大脑功能失调疾病,病因常与社会因素或心理因素有关,个体的人格特征常构成发病的基础。如性格内向、意志脆弱、生活不规律的人常有疲劳、多虑、记忆力差、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癔症病人常哭笑无常、捶胸顿足、麻木、手足乱舞;多愁善感、依赖性强的学生常因焦虑抑郁而自卑、唉声叹气、无故提心吊胆或紧张不安,甚至存有自杀意念。偏执性精神病和妄想症在大学生中也很多见,多疑、敏感的个性和人际关系是其形成因素。

3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

3.1 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