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生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学生心理过程产生的一种社会责任行动。从心理作用拓宽到行为领域,从而实现社会参与的过程。高职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既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社会负责,从而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其生成肌理进行分析,探讨目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行为转换机制,实现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行为转换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入教育发展重要战略。明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制,进而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路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社会责任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社会能力,从内在的变现形式向外在行为方式转变,是一种服务国家和服務人民的社会行动。
1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及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目前我国高职生部分存在着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责任不明确、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高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过于溺爱,导致其个性强烈,做事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意识。同时,还具有自主生活能力较差、对公益事业默然等情况。这导致高职生缺乏责任感,难以认识到自我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当的职责。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责任的缺失。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交流沟通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培训漠不关心。学生进入高职后除了能接受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外,缺乏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且脱离实践与实际,使学生也不感兴趣。最后,高职院校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情况及其它的行为习惯漠不关心,使学生难以融入社会,缺乏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另外,一些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成带来负面的影响。
2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生成机理分析
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感来源于个人的思想、环境、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因素,从而通过相应的行为付出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某个人或组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承担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一种高贵的人格品质。
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前提是责任认知。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是建立在高职生对责任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按照相关标准所持有的态度与观念。责任认识包括责任的内涵、责任的意义、责任的原则、如何履行责任等内容。责任认知是对事物的认知,对善恶是非的认知。责任认知能力是责任主体的责任评价能力,依据自身的责任意识判定自己的责任范围、责任能力。
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基础是责任情感。责任情感是从基础的认知能力上升为情感体验。责任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良心等心理意识范畴。社会责任感生成不但要对责任具有认知能力,还需要从认知的基础上获得责任情感,也就是责任主体的人格品质的养成。责任情感是促使责任主体产生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推动责任行为的发生,甚至是超乎想象的行为体验。
责任意志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保障。责任意识与人格意志是相匹配的。也就是人具有的优秀人格品质,例如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社会责任感的实现必须依靠责任意识,实行责任行为的持续。高职生处于青春期,责任意识薄弱,很容易在责任实践中失去原则,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生成必须通过高职生的责任认知能力和责任情感的培养,促进高职生高职生责任感的积淀,形成独特的责任意志。
责任信念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动力。信念往往是与意志对应的。意志是从人的性格来讲的,信念是从人的信仰来讲的。一个人具有了坚韧的性格,同时又具备坚定的信仰,必是一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人。责任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在外部环境的破坏下,依然能够坚定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从而通过自我内心抵制不接受的社会条件及社会思想。因此,责任信念推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责任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生成的体现。责任行为是责任主体通过思想、心理和认识做出的相关判断采取的行动。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意识观念,还是付诸行动的行为形式。社会责任感必须是通过行动来体现的。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是履行学习任务、完善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那么高职生可以通过学习行为、助人为乐行为、工作行为完成自我的社会责任。履行责任是社会责任感付出行动的重要表达,同时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享受快乐与幸福。
3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行为转换机制分析
3.1 构建与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