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明 李炜 陈婕君 本文字数:2506
[关 键 词] 语感;职中;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074-02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随着语文教研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也成为学科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中学作文教学既不是培训班的创作模式,也不是文秘专业的模式。中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不是章法或技巧的传授,而是语言能力的切实培养。语言能力是什么?语言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运用能力。
作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书面语言——文字的相关能力的教学。放在职业中学的作文教学环境中,语言问题尤为突出。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比较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文字的实用性训练,实际作文教学倾向于操作性较强的写作技巧、方法、规律等形式因素,疏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这样就出现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职业中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不够敏锐,作文质量难以提升。
笔者认为,语感是职业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要切实改善和提升职业中学作文教学,就必須充分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文的核心要素是文字,即书面语言。语感是什么?语感(sense of language),对遵循或背离某一语言的既定用法的敏感性,对语言的有效性或适合性的感觉。换言之,语感之“语”的文字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得到充分尊重。“感,动人心也。”语感之“感”的层次是丰富的,可以是感觉、感触、感知、感发、感受、感悟,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无限创造可能的心理体验。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只是思维的外壳,是形式因素。人们对语言的感受主要停留在语义、语法、语用层面,停留在认识、记忆和判断之上。现代语言学则赋予语言本体的价值,语言是有生命的机体,可以繁殖、蜕变、迁移、结合、生存和死亡。就像一个生物系统,有着自成一体的独立品质。而且,语言从来都以一种不易体察的方式干预着思想的表达,甚至直接成为思想本身。作文教学如果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这种内在生命力,也就把文字教学的根本丢了。
在文学界,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早已得到作家们的高度重视,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就是这种理论思想的成功范例。马桥人生活在马桥地区特有的语言世界里。马桥的词汇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渗透在马桥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语言带给人们快乐和痛苦,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甚至结束人的生命。马桥发生的事情就是“一次语言事件,是一次词义错接和词义短路的荒唐作业”。作文教学应该借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有益经验,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才可以走得更远。
很多教师觉得,语感固然重要,却是个模糊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其实不然,语言文字的这些“缺点”恰恰是它的“优点”所在。感觉,说起来是不容易界定的心理活动,这种模糊的特质使文字的意义丰富起来,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文字的想象空间在模糊中得到拓展,主体作者和客体文字之间就形成一种生动的互动关系,文字活了,文章的生命力也就彰显了。教师在教授作文的时候,从语感出发,就能激发学生对文字的自由理解,发挥学生语言创造的多种潜能。文章“作”的痕迹少了,“写”的色彩浓了,作文的质量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如何在模式林立的具体教学中,进行深入而有效的语感训练?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视觉感
文字跟画像、影像不同,它的形象感没有那么直接。文字的画面感必须建立在对文字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文字构建的画面不是线条或色彩,任何局部的感知是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真正意义的。作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和作文范文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用头脑而不是眼睛绘制出文字所营造的画面。鲁迅的《秋夜》中环境描写适合训练学生对文字的视觉感。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秋夜》)
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读了这段文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什么色调?”(灰色调,暗色调,冷色调……)
“你绘制的画面里出现哪些意象?”(枣树、天空、星星、野花草)
“画面的主体部分是什么?”(有的回答枣树,有的回答天空,答案各异)
“你画出的两棵枣树的位置如何?距离多少?为什么鲁迅不说‘墙外有两棵枣树’?如果这样改,画面又会出现什么变化?距离说明什么?枣树与枣树是同类,人与人也是同类,枣树的距离与人的距离有何关系?”(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蕴含的作者内心深刻的孤独感)
“夜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是奇怪的呢?”(体会秋天夜晚特有的清幽诡秘之感)
“星星带着冷眼微笑,到底有什么深意呢?”(体会世事的深邃多变,人在对抗人生的变幻时显得单薄无力、孤独无助)
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节奏感
文字的节奏不仅随着内容的推进而变化,也随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节奏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在长、短、整、散句式的变化,体现在语义色彩的张弛,体现在排篇布局的用心。通过节奏感的体验进一步追踪情感的体验,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才能更深入。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谈谈文字节奏感的训练。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语感:职中作文教学的瓶颈
2020-04-15 | 阅读: | 栏目:论文中心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现在收23年12月版面,截稿中,只收四个4个版面7000-7500字符稿件。投稿邮箱:xdzyjy@163.com
- CN14-1381/G4 ISSN2096-0603
- 知网收录,万方收录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动态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2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1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9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8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7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