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期刊目录 收稿进度 征稿启事 万方网论文检测 新课程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征稿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作者:郝巍 本文字数:2471
  [摘           要]  当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嚴峻,不能仅归咎于高校扩招及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还与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有关。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本质要求,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自主创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格品质,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92-03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日益增长,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范围相对狭窄,需求量有“少而精”的发展趋势,市场也趋于饱和。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暴露出对美术乃至艺术类学生就业引导培养的缺失。要提升此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高的现实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求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及分析
   核心竞争力概念是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在哈佛商学院的标志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正式提出的。文中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能使企业为其顾客创造特别利益的独有能力和技术”,是企业对其内外部资源、要素和能力有效的整合而获得的、独特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地位,从而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一种能力。刚开始核心竞争力只是作为经济学领域的概念,但是由于它具有较为深厚的哲学渊源,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运用到了经济学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域,其概念也逐渐被借用并具体化到了人才核心竞争力上来。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具体理解为大学生个体内部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科学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体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基本要素。
   而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其一定的独特性和异质性。由于社会外环境塑造的不同、学校自身培养模式的不同、专业成长背景的不同以及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独具特色、自成风格的竞争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以下5种能力。
   1.专业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与迁移能力。
   2.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动手能力。
   3.适应能力:良好的工作与社会适应能力。
   4.创造能力:有创新的思维方式与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人格魅力:完善的个性特征与人际交往能力。
   二、艺术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艺术类专业与招生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出现弱化的趋势,就目前高校艺术类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兴趣,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专业知识竞争力不强
   考上大学是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选择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动因,这就导致艺术类学生的生源质量出现相当大的问题,也给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许多艺术类学生对艺术没有兴趣,更缺乏长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训练,有些学生甚至是到了高二、高三才无奈选择学习艺术,因此,进入大学后,很难跟上大学艺术类专业学习的步伐,再加之,高校存在招生数剧增与师资力量的矛盾、专业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训条件的矛盾,使得不少艺术类大学生存在专业“自卑感”——虽然学习了艺术类专业却几乎不能独立胜任相关的专业工作。
   (二)实践机会较少,动手能力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操作竞争力不够
   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与课堂操作性的课程占据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不少的实践类课程是以学生自己做一个无法检验的设计或者书面作业,部分学生考抄袭或者网络下载即可获得实践课程学分。学生较少有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专业或者与专业相关的训练,缺乏系统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规划与检测标准,更缺乏有指导的自主实践机会,学生害怕动手,难以操作,在就业考核中表现出较为突出的问题。加之,艺术专业实验室投入有限,实验室设置不健全,学生难以在实验室获得动手的机会,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就业思维方式存在误区,职业规划与择业竞争力不足
   由于就业指导的专业引导不足,导致学生在就业选择思维方式上存在一个重大的误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而较多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似乎就只能做那些直接相关的行业工作,其他的行业都属于不对口,导致学生在一个狭窄的职业范围中难以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工作。
   在职业规划方面,缺乏系统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必要的思考,目标不明确,或者有目标但缺乏实现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缺乏目标执行力,导致学生难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自己对多种职业的高适应力,主观上难以接受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就业方向,客观上由于缺乏规划驱动,专业能力受限,无法胜任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为不少学生“有业不就”的原因。
   (四)综合素质培养不系统,工作与社会适应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