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期刊目录 收稿进度 征稿启事 万方网论文检测 新课程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征稿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作者:匡薇 刘岑 本文字数:2685
  [摘           要]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他们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实现其终身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由于审美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逐渐渗透,短时间内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往往被忽视掉,或者流于形式。鉴于此,试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提升语文教师审美素养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小教专业;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04-02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出现“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课程改革的大时代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和运用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是各类考核的重点。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却是关键,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是它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忽视掉,或者形式化、教条化。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着以大专层次小教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提升他们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审美想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要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为中介,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魅力,体会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度与力量,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和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美和创造美,形成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意识,最终养成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研讨与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
   (一)捕捉教学内容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创设情境
   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为了让诗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那些生动而明确的形象,对诗来说,就是很必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诱发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例如要赏析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五四时期的电影片段,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冲击,让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时代精神感染学生,再抓住凤凰这个形象,用动画展示凤凰涅槃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大声朗读“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凰。凤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凤凰涅槃》文字背后的狂放与真挚以及反叛力与创造力。因为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语文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创设情境,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景色等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二)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拓展整合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往往是教材中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文章,且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正是文章中或强烈或深沉或悲壮的感情,才使作品有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语文审美的情感性包括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和审美对象的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之间情感上的关联性,将教学内容拓展整合,由单篇延展到群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从内心深处体会和享受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的美感。例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以“乡愁”为主题进行组诗教学开发,将古代诗词中的“思乡诗”(《除夜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宫词)与现代诗歌《乡愁四韵》《乡愁》整合,古人与今人情感汇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表达效果来走进诗境,感悟诗情。在强烈的古今对比和不同方式的“乡愁”表达中,学生往往能够全身心沉浸到作者所描绘的精神世界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并通过语言把这种个体体验与同学分享交流,从而实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情感的碰撞交融。
   (三)针对教学内容中的疑难处搭建研讨平台
   语文审美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发现和欣赏语文中的思想情操美、艺术形象美、语言形式美等,教师还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疑难处搭建研讨平台,让学生在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同时积极参与审美活动,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教师发起“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文字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如教师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展“你如何看待文章结尾部分”的头脑风暴活动,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及时发布在班课平台上,分享感受,表达困惑。在语文审美过程中,不僅要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还要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深度思考、深刻理解,调动一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促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