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期刊目录 收稿进度 征稿启事 万方网论文检测 新课程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征稿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浅谈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重要性

2018-12-22 | 阅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谢晓玮 本文字数:2539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幼儿的教学目标也在不断合理化、科学化。学前教育不再要求儿童片面地学习知识,开始多方面培养情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游戏作为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和现代儿童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学习习惯、情感认知、生活习惯等具有重要影响。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情感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44-02
  学前游戏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等各类游戏,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相关教育机构也逐渐重视学前教育结构与教学模式,《學前儿童游戏》《学前游戏论》等书籍也系统阐述了游戏教学的重要性,本文对实践教学中儿童游戏教学进行浅析。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和种类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的教育活动是我国幼教界对“游戏”一词的基本定义。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可以把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感觉运动游戏又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或者重复的动作组成,是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象征性游戏是指通过使用代替物并扮演角色的方式,模拟社会生活的假装或想象的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一种活动方式,构造客观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反映的一种游戏,规则游戏是指按照游戏约定好的规则进行活动,在遵循规则的过程中利用一些外帮助行为,实现娱乐或者游戏的效果。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游戏主要分为以上四种,针对学前儿童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年龄特征,所使用的具体游戏种类也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大多使用感觉运动游戏,教师通过教授不同的动作,使儿童认识到相对应的知识。如,教授儿童对猪这一动物的外表形象时,推鼻子就是动作教学之一。中班幼儿主要使用象征性游戏,例如,布娃娃的模拟生活,利用布娃娃实现对游戏的一种支配乐趣。又如,布娃娃的换装游戏,可以是幼儿认识到衣服的穿法甚至培养幼儿着装的搭配能力。大班的幼儿对生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能力,大脑发育相对较快,教学主要采用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如,通过积木、模仿等让幼儿进行主动创造的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儿童锻炼智力,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二、学前儿童的特点
  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六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具有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作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流、能够从事一定的游戏活动的能力。针对学前儿童的教育,要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这一时期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以前的一个时期。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经验贫乏,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外界印象的调节与支配。同时,外界新颖的事物能对学前儿童进行吸引从而使儿童发生一系列改变。这一时期的幼儿对活动过程非常关注,通常会为参加过游戏的过程感到满足。儿童对游戏过程感兴趣,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针对儿童对游戏参与的这一特点,教师需要选用逼真、贴近生活的材料,通过游戏对生活事物进行基本展现,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幼儿也正是在参加游戏的过程中成长与发展的。
  三、游戏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愉悦,并促进其情感的产生。同时,对游戏中所出现的事物有初步的认识与记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不同的游戏环节进行配合、操作,使儿童的现实操作力和大脑的创造力得到开发,进而使儿童多方面进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幼儿参与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儿童通过自主游戏和自主参与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幼儿能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高度保持规则的严肃性,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使游戏教育效果明显。
  四、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一)游戏教学体制不完善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学校只注重知识层面的东西,不注重幼儿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和情感、心理的发展。因此,相应的游戏教育体制不健全,使幼儿教育停留在百分之八十的理论知识学习,百分之二十付诸实践的阶段。但幼儿阶段的发展,游戏是必不可少的,游戏教育已经开始被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得以体现。幼儿是游戏的主要参与者,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需要完善教学体制,需要教师与学前教育学校共同努力。
  和成人教育、中学教育乃至小学教育对比,幼儿的接受能力是最低的。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切实把握幼儿的接受能力,帮助幼儿建构学习框架。幼儿对身边世界的一切事物接触具有未知迷茫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幼儿的身心初步发展,对外界的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程度也在增加,幼儿的理解以及学习都需要教师帮助建构,,绝不是通过教师对知识表层的讲解就可以接受的。因此,幼儿在充分操作体验游戏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建构一个知识认知体系,并制订相应的学习模式。
  (二)游戏硬件建设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学校空间较小,幼儿的活动环境不够宽敞、舒适、优美。国内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空间人数密度过大,国内幼儿园的幼儿人数较多,但是空间上就显得拥挤,大多数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资金投入力度不大,使教学活动区拥挤现象突出、游戏区域界限模糊,同时对游戏教育模式的设置缺乏合理性、游戏环境单一,缺乏刺激性、游戏环境规划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
  (三)游戏内容单一
  幼儿的感知觉、动作、语言等各方面的心理发展为其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丰富的游戏模式起码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个领域,这样针对不同幼儿的喜好可以有相应的游戏教学模式。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主要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和游戏等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游戏内容要多涉及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这类内容,促使儿童内心世界得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