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亦敏
[摘 要] 天下之教育必有其规律,教书育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论述的对象是课堂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教什么呢?教方法,教做人。阅读教学学什么呢?学方法,学做人。阅读教学是教书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着落点。阅读教学涉及几对认识,如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等。理念是:教学重在有道,方能于无声处化育。
[关 键 词] 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教學有道;化育无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9-0032-02
一、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心理学研究和阅读领域研究的共识是:阅读的核心是理解[1]。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阅读,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学习阅读就是学习如何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就是如何理解课文的教与学,也就是如何与文本对话的教与学。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呢?以《荷塘月色》阅读为例,我们将课堂阅读活动示意图表述如下:
首先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学。学生凭借什么在进行学习呢?是他们之前所积累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也就是凭借他们所拥有的语文能力和生活百科知识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
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两个对象——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即谁在读和读什么。上图可见,阅读主体是学生,阅读对象是课文《荷塘月色》。所以,我们的思路清晰了:课堂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课文。具体地说,就是教学生如何读《荷塘月色》。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教也可以用类似的示意图来表述了。
有专家指出:理解有三个层次,那就是字面理解、篇章结构理解、能够结合社会经验和语文经验对所读到的课文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往往会停留在第一层的表层信息,而教师的教学则会带领学生走向高层次的理解。反映在课堂上,就会有如下情况。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学生会停留在对画面的再现或字面的理解上,而教师则会引导学生,“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三个句子都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夜已深了”。在该睡的深夜去荷塘边散步,更点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凭语文经验会判断出那是个比喻句。而教师则会告诉学生,“清香”作用于嗅觉,“歌声”作用于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在修辞格中叫作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断断续续、不绝如缕、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上面有相似之处。荷香如歌,似有若无,此刻作者暂将忧愁排遣,全身心沉醉于荷香月色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学生凭刚习得的语文经验判断,那又是一个通感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此处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学生说,那是照应了开头部分,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教师继续引导:不知不觉中回到家中,回到现实中的不仅是人,还有忧愁。喜悦是暂得的,忧愁如影随身最终无法排遣!
二、怎样培养阅读能力
在上述的阅读理解中,我们发现能够结合社会经验和语文经验对所读到的课文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是需要阅读能力的。阅读能力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备认识字词和理解语句的能力;二是需要具备相应的背景知识,比如说生活经验和百科知识;三是需要掌握阅读方法,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换言之,阅读能力相当于阅读方法,也就是如何阅读的方法。叶圣陶说得很明白:“国文教学有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行的习惯。”也就是说,方法最后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所谓阅读技能、阅读技巧、阅读艺术,实际上都指阅读方法,也就是如何阅读。
如何阅读大致分为两点:(1)如何找到语句和文本的关键处;(2)面对这些关键处如何进行深度加工。也就是可以用两句话来描述:(1)拿到一篇课文,应该看什么地方。(2)从这些地方应该看出什么东西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是文眼。“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看出言下之意,平日的自己不自由。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现状,也就不难看到,知识分子的忧愁、彷徨、无奈和此刻的暂得喜悦与纵情。
专家将阅读能力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阅读取向,相当于阅读方式、阅读姿态、阅读目的,即抱什么目的,怎样看待文本。第二层面是具体的阅读方法,也就是如何阅读,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看出什么内容。
所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阅读取向。
阅读取向相当重要,有三种呈现:常态、异态、变态。
常态,如学生要学习的就是常态取向的阅读,也是“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表达的意思,从而成为相互理解群体中的一分子”。学习阅读就是要加入这个群体,成为相互理解群体的一分子。
案例(1):一篇散文中,作者写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语文老师问:为什么会写窗外下起了小雨?作者回答:我写作时正好窗外下雨了,没有什么意思。它是一种美感,是场合中形成的美感、意境和情境,并不表达什么很深刻的思想。
案例(2):《项链》人物分析中有位年轻教师别出心裁,主要人物应该是一位正面人物,课文中路瓦栽先生就是一位体贴妻子的模范丈夫,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应该是路瓦栽而不是玛蒂尔德。
可见,姿态不正确,行为常变异;思辨不在场,阅读会变态。引导学生正常的阅读取向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要谨记:作者写作是希望读者分享他们表达的意思,从而成为相互理解群体中的一分子。
三、阅读方法
古人对阅读方法作了概括:点、划、评、注。“点”“划”是“注视点”,即看什么、往哪儿看;“评”“注”即“意识点”,看出了什么,有何感悟。“注视点”应该关注文本中的信息点;“意识点”则要评注兴趣点和质疑点。
总之,养成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正确把握常态阅读取向,不断增强自身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阅读教学,不断丰富情感世界,培养阅读能力,提升精神境界。教学重在有道,方能于无声处化育。
教学有道,化育无声[2]。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煜晖.传承有道 化育无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z1).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现在收23年12月版面,截稿中,只收四个4个版面7000-7500字符稿件。投稿邮箱:xdzyjy@163.com
- CN14-1381/G4 ISSN2096-0603
- 知网收录,万方收录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动态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2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1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10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9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8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7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2021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